close

今晚要去聽庫特馬索與紐約愛樂合作的柴可夫斯基(Peter Tchaikovsky / 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) 第6號交響曲~“悲愴“


[Peter Tchaikovsky]

不知為何,紐約愛樂針對這系列音樂會的聽眾,特別舉辦了免費講座,深入分析講解伯恩斯坦(Leonard Bernstein)如何詮釋柴大師的6號,伯恩斯坦的演繹與馬索有關連嗎?難道其中藏著什麼我所不知道的秘辛?這一定非常有趣,收到邀請函後趕緊報名卡位,又讓我幸運地卡位成功,踏入紐約愛樂後台與行政辦公區,一窺愛樂聖殿裡的面貌


[紐約愛樂行政區長廊]

講座於昨日下午,美東時間2月28日舉行,悲愴+228,是巧合?還是註定?

午後,北陸的陽光刺眼,雖然晒不暖人,但明亮的街景仍可振奮精神,感受不出絲毫的悲傷憂鬱。



一步步走近紐約愛樂的Avery Fisher Hall,我的興奮指數比去聽音樂會時還要高漲,有種自己也是文藝界菁英的幻想錯覺......一如往常的,紐約愛樂的場合裡,舉目盡是高尚典雅的銀髮族,坐定後觀察小小的Board Room,3、40名的聽眾,好像只有我一個年輕人,
撇見前方老先生帶了精裝本的6號總譜來,我卻只有隨身小筆記,(演講後還發現聽眾當中有一位曾出過伯恩斯坦傳記的老奶奶),囡仔簡直像觀光客闖進來

現場配置很平易近人,沒有講台沒有麥克風,U字形的座位前方,一台鍵盤下方的琴身已斑剝為乳白色的古董鋼琴靜靜地佇立,譜架上擺滿了樂譜,可以想像等一下的演說必定暢"彈"精彩。

主講人Charles Z. Bornstein本身是指揮家(忘記台灣翻譯成什麼,2各人姓氏太像),是紐約愛樂的Bernstein研究學者,也是紐約愛樂的教學使者,因伯恩斯坦與紐約愛樂的深厚淵源,在伯恩斯坦生前與他有過幾次當面受教的機會,人非常紳士又有氣勢,學問淵博,感情豐沛。

講座一開始,簡單介紹柴大師晚年困阨的生活與“悲愴“的創作背景, Bornstein先生幾度哽咽,說到俄羅斯貴族如何欺壓迫害柴大師,逼他在流放西伯利亞,或配合自殺戲碼之間做選擇,否則就要將他與18 歲小情人的同志戀情公諸於世,
心思纖細敏感的柴大師如何能承受這樣的偌大壓力.......

Bornstein先生講到此已眼眶泛紅,不能言語,好不容易重新找回聲音後,激動地強調柴大師是被謀殺的,史實資料都保存在KGB檔案,絕對不是死於世人流傳的霍亂,證據在於柴大師的遺體供世人瞻仰儀容達3日,不符合霍亂病患死後並須立即火化的常規......重複好幾次,it's a murder! 我很久沒遇見感情這麼澎湃的人,覺得好震撼ㄛ

背景介紹完後,重頭戲來了,此時的投影片換上伯恩斯坦親手註記的"悲愴"總譜,解說內容已經不是自我幻想是藝術界菁英就能領悟了。(都怪我從小到大都是合唱團,音樂課﹦團練,非音樂課也是團練,根本沒上過樂理課,只要好好跟著指揮唱就不會出錯,高中好不容易碰上學校嚴格出名的三妖之一音樂老師,也因為被派去獨唱比賽而逃過一劫,當時雖然很慶幸,不過對我的音樂欣賞之路卻完全沒有幫助,我聽音樂幾乎全憑感覺的

【**警告**】以下文章內容,如果聽古典音樂,會讓你睡著,建議你跳過文字,以免被我催眠

伯恩斯坦所用的總譜,第一頁即標示著大大的貫穿“悲愴“的核心元素:

1.Appoggiaturas--裝飾音
2.Scales--音階
3.4ths

為了怕聽眾無法體會
Appoggiaturas,Bornstein不但親自彈琴強調出來Appoggiaturas音符, 現場還請來紐約愛樂的女高音演唱華格納為創作“崔斯坦與伊索德“而寫的練習曲,將所有裝飾音的部份替換為"Baby",女高音並沒有因為聽眾人數很少,免費演講而隨便唱唱,仍非常投入,真是高級的不得了!

老實說在現場時我大概只能體會一點那個精神,回家查字典才知道是裝飾音....


[部份樂譜]

講座進行主要是看樂譜,對我來說算不小的挑戰,第一回看大型交響樂團的總譜,比起我以前團練的4部+伴奏,實在眼花撩亂,常常不知道現在到哪裡ㄌ。隨著樂譜逐頁下去,有時配合伯恩斯坦的演出錄像,Bornstien滔滔不絕地點出總譜中隱藏不為人知(我是指我自己啦)的密語:

“這段銅管音符反過來就代表 Bach“,
我的天呀~這又不是獨奏,為什麼會注意到合音部份的銅管蘊藏著巴哈ㄋ?

“這裡是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的送葬主題....現在是斯拉夫進行曲的 Coda......注意聽!這段銅管合音是貝多芬命運想曲著名的crescendo.....",

見我們一臉茫然,Bornstein會耐心地一再以鋼琴強調需要特別聆聽的樂段,他還講了一堆很難的彈性速度之間如何銜接的技巧、2/3 接 3/2、5~6P 的喇叭是金氏世界記錄最長的一口氣........他們又不發講義,我真地聽的超~超~超辛苦~~~

接下來,他提到第四樂章整個就是live in death,(終於可又回到情感的一面),伯恩斯坦晚年將“悲愴“視為自己的真實死亡體驗,因為與柴大師有相同的人生困境--備受世人矚目的同性感情生活,故他每表演詮釋一次"悲愴",即走過一次死亡的陰影,越發地沈溺於悲傷的情緒,一般錄音時間為7分鐘左右的第四樂章,伯恩斯坦由起初就緩慢過人的11分鐘,日益加深凝滯的嘆息,至最長的17分鐘,已是錄音史上最慢的速度(68.8th=25),平日演出完一地要來一杯白蘭地的伯恩斯坦,在“悲愴"之後, 卻無力虛脫到揮手拒絕送上來的白蘭地。

Leonard Bernstein


最後,Bornstein 一邊朗讀友人寫給伯恩斯坦的書信,一邊又快要掉下淚來,雖然他一直說柴大師是多麼的hypersensitive,一段粉飾太平的婚姻逼得柴大師幾乎尋死.....Bernstein是如何感同身受.....不過,在我眼裡,Bornstein先生才是super hypersensitive啦!

在昏暗的紐約愛樂
小會議室內,他帶著我們一賭伯恩斯坦眼中的、心裡的"悲愴",伯恩斯坦有幸生於20世紀的美國,社會壓力比起柴大師要好些,身邊也有許多支持他的朋友,伯恩斯坦曾圈起第四樂章的送葬進行主題旋律,拉出一條線寫著---

"Get a Friend!"

但是,伯恩斯坦大指揮家,朋友救得了貴族勢在必除的柴可夫斯基嗎?

或者,您是在對自己說ㄋ?
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

Charles Bornstein

在長廊等電梯同時欣賞紐約愛樂豐富的典藏照片與手稿展出時,剛巧遇上主講人Bornstein,閒聊了幾句,他問我是不是音樂家,這是我第2次在紐約愛樂的地盤被這樣問,第一次聽音樂會時穿著慎正,這次只是要來聽演講,所以隨性地穿著皮衣+牛仔褲,不曉得Bornstein先生是好奇愛打扮的現代女生會何對 "悲愴"有興趣而探問,還是認同我的氣質符合?



寧願相信是後者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結果........

這場講座跟今晚的庫特馬索一點關係都沒有~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ubenin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0) 人氣()